【媒体报道】尽职免责: 为银行基层小微业务员撑起“保护伞”
媒体:金融时报 时间:2019年9月6日 记者:赵萌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七次会议时指出,鼓励银行“真正落细落实尽职免责条款,有效调动金融机构业务人员积极性,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全面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那么,目前各家银行落实“尽职免责”情况如何?《金融时报》记者采访多家银行机构相关负责人时发现,尽管不少银行逐步建立起了尽职免责制度,但从整个银行业来看,尽职免责落实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对此,受访专家分析认为,对于“尽职”如何认定,没有明确而统一的标准或是目前各银行机构最为“困惑”的问题,有鉴于此,建议监管层尽快出台尽职免责相关实施办法或细则。
不过,从各家银行集中披露的半年报数据来看,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正在趋于缓解,整个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不仅实现了“增量”,还实现了“价降”。
尽职免责落实效果差强人意
实际上,监管层始终在推动商业银行落实小微信贷业务尽职免责要求,希望能调动银行开展小微信贷业务的内在积极性。
2015年3月,银监会发布《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制定小微企业业务尽职免责办法,并报送监管部门备案。2016年12月,银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工作的通知》,明确尽职免责的情形以及问责要求,并明确了五大不得免责的情形。
然而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银行并没有制定尽职免责办法,一些已经制定尽职免责办法的银行,则在具体的落地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效果差强人意。
“一笔贷款从头到尾,经历若干操作环节,不可能一点问题都没有。比如,小微企业违约是因为市场环境发生变化,而业务员只是没有及时走访、了解情况,这是不是他的责任?”一位城商行小微信贷业务负责人坦言。
有媒体调研发现,同为地方法人银行,某城商行无锡分行去年因小微授信产生不良被问责的31人中,仅免责1人;而另一家农商行的无锡分行,去年因同样原因被问责的48人中,39人获免责。
造成现状的原因在哪里?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是由于当前监管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相对细化的尽职免责标准,‘尽职’如何认定仍主要在于当事银行,与银行自身的风险偏好关联度较大,认定标准不统一也不清晰,很容易再次回到结果导向的路上。”
“目前的‘尽职免责’在银行机构内部公信力较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由于各家银行理解不一,执行自然不到位,便会削弱‘尽职免责’制度的公信力,没能真正为一线业务人员卸下‘包袱’。此外,还有部分银行过于担心员工的‘道德风险’,将‘尽职’标准定得过高,反而不切实际,难以达到,最后沦为形同虚设。”
部分银行探索制定免责标准
虽然从银行业整体来看,尽职免责落实效果不尽如人意,但实际上,仍不乏一些支持小微企业走在前列的银行机构通过调研制定了符合本行实际的尽职免责制度,并在现实操作中取得不错的效果。
例如,经过调研,泰隆银行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218”尽职免责标准,即对一线小微业务从业人员责任认定秉承“两一致”“一相关”“八免责”的原则——认责内容与履职内容相一致,认责标准与制度要求相一致,认责事项与出险原因存在相关性,并对八个情形予以免责。
据统计,2018年,泰隆银行免责比例达到68%。“去年,金华分行的一个管护着200多户小微企业的客户经理,由于行业不景气,发生了7笔不良,金额300多万元,通过认定,他已经落实了关键信贷动作,因此我们全部给于免责。”泰隆银行相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尽职免责”的有效落实对该行小微业务产生了直接的贡献。截至2019年6月末,泰隆银行500万元以下的客户数占比99.80%、余额占比90.41%,100万元以下贷款客户占比95.36%、余额占比61.03%,户均贷款仅30.28万元。
此外,泰隆银行针对小微业务设置不良贷款容忍度,明确“容错纠偏”,比如,对10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贷款规模2%以内的不良都可以申请免扣罚。2018年,该行认定有责任的业务中,56%的业务达到了免扣罚的标准。
据农业银行普惠金融部副总经理黄建勤介绍,自去年起,农行进一步完善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出台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尽职免责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对于不存在道德风险但在服务民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予以容错免责,打消基层行开展业务的“惧贷”心理。
“中信银行在建立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制度体系的同时,提出尽职免责的管理原则,围绕产品、审批、尽职等方面进行细化,明确只要无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相关人员即可认定尽职免责。”中信银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谷凌云表示。
监管层应进一步明确相关细则
去年10月,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曾表示,商业银行的基层行是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接触的界面,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制度安排,会影响基层银行和员工愿不愿意去做。本次金融委会议再次强调银行对尽职免责的落实,意图正是在于有效调动一线从业人员积极性,以充分发挥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作用。
“落实尽职免责,其实质是在控制信贷风险和提高展业积极性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一位国有大行资深信贷业务负责人坦言,“银行对小微‘惧贷’的问题目前已经开始有所改变,但受银行多年形成的信贷文化和习惯思维影响,尽职免责要真正、全面落实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武雯认为,监管层应尽快细化免责标准,探索建立相应的仲裁组织,使得尽职免责能够落到实处;对银行机构来说,一方面要制定尽职免责办法并予以落实,另一方面,还是要从考核机制上引导一线人员加大小微企业的服务力度。
对此,甄新伟持有相似观点,他建议,监管层应制定更加统一、具体的“尽职免责”标准,要求银行在制定实施办法或细则时充分参考,并根据银行业实践情况进行及时修订。此外,他还强调,尽职免责的要求只是免除基层行的后顾之忧,要想进一步完善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体制机制,还需要配合银行信贷产品、考核机制的调整。
“我们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机制。在全行绩效考核方案中,专门列有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相关指标,考核权重设置占比较高,通过考核的‘指挥棒’,调动分行积极性。”黄建勤称,做好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一定要激发基层行的内生动力,一方面,考核激励机制要跟上;另一方面,要让基层行及客户经理在开展业务过程中能算清“经济账”,不吃亏、自身愿意做、主动做,小微金融业务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趋于缓解
银保监会近日披露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运行稳健,风险总体可控,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效提升。今年前7个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6.5%,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刚披露完毕的上市银行半年报中,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贷款数据已是披露信息中的“标配”项目,且各行着墨不少。以五大行为例,均将小微企业贷款相关服务、数据作为专项内容进行披露。从数据来看,截至今年6月末,五大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均较上年末实现增长。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已阶段性实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今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的要求。
除了“量增”,民营、小微企业贷款还实现了“价降”。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近日透露,今年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是6.82%,比2018年全年平均利率水平下降0.58个百分点。此外,通过减免信贷相关费用,相关融资成本下降了0.57个百分点。两者合计后,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成本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趋于缓解,自然与各家银行丰富产品供给、拓展服务内涵,完善服务模式密切相关。
中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邮储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改进完善普惠金融服务,稳步提升小微企业服务质效。线上小微企业贷款产品累计放款2412.9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7.43%,贷款余额1373.6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6.05%,资产质量优良。
截至6月末,民生银行中小企业客户超过14万户。该行针对小微企业,积极践行国家普惠金融发展战略,深化小微3.0服务模式,增强小微金融线上化、综合化服务能力,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质效,6月末,小微企业贷款金额达4249.5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0.17亿元。